
介绍:
南陵大米,安徽省南陵县特产。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称,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江南粮仓”。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自1985年始,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南陵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光泽度佳,胶稠底轻,气味清香”等特点闻名。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南陵大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南陵大米生产历史悠久,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称。南陵县以发展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举措,建成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7个,面积达4.5万亩。自1985年以来,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县拥有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3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20万亩。
南陵大米种植区域地理位置:东与芜湖县和宣城市宣州区交界,南与泾县接壤,西与青阳县、铜陵县毗邻,北与芜湖市、繁昌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7′00″~118°30′00″,北纬30°38′00″~31°10′00″
南陵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南陵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 产地环境
1.1 自然条件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0°38′~31°10′,东经117°57′~11830′。东界宣州市,西连铜陵、青阳县,南靠泾县,北邻芜湖、繁昌县,东北隔青弋江与芜湖县、宣州市相望,西北同繁昌、铜陵县毗邻,东南和宣州市、泾县交界,西南与青阳县相连。南陵县属于低山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形,这里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湖塘密布,生态优越,有耕地33867公顷,水域9334公顷。为稻谷的茁壮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因此,南陵物产丰饶,盛产稻、油、棉、茶、桑等农作物,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县之一。
1.2 人文环境
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称,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江南粮仓”。 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 南陵县民风朴实,农民勤劳,双季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70%以上。自1985年始,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据考证,南陵大米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9-8世纪的西周晚期,贾岛、梅尧臣等唐宋诗人均为其留下过名篇佳作。据2010年统计,南陵拥有2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稻谷35万吨。南陵大米已经注册集体商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拥有以“云谷贡”为代表的一批“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
2 品质特征
南陵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光泽度佳,胶稠底轻,气味清香”等特点闻名。南陵大米拥有粳稻、籼稻、糯稻等多个品种,其中优质稻马坝小粘更是畅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特色品种。 南陵大米米粒透明有光泽,没有或很少有垩白。南陵大米吸水不多,膨胀度适中,胶稠度高于80mm、70mm、60mm,延伸性较强,米饭光泽度好,白而晶莹,黏弹性较强、软硬度适中,热饭喷香,口感好,冷饭仍然具有柔韧性、不回生、色泽如常。
南陵大米营养丰富,含有适量的淀粉(直链淀粉16%左右)、脂肪、蛋白质(≥7%)、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其糙率分别达83%、80%、78%以上,精米率分别达76%、74%、72%以上,整精米率分别达68%、66%、64%以上,均优于国标2个百分点,更优于周边地区,广受消费者喜爱。
3 生产情况
南陵县委、县政府将优质米生产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品牌来培育,通过采取科技推动、龙头带动、品牌拉动等强有力的措施,扩大规模,改良品质,提升效益,走出了一条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该县加大科技投入,由县农技推广中心派出科技特派员联系镇和种粮大户,为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开通农技110和农网,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开展咨询答疑活动。农机部门组织农业机械,优先为种粮大户提供机耕、机播、机管和机收等全程农机化服务,“双晚”栽插时间较以往提前了半个月。并在全县成立了46支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队,实施统防统治,提高病虫防治效率,确保粮食增产。2008年年该县种植的33.3万亩早稻,总产达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