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1 简介
岳西翠兰茶产于安徽省大别山腹部的岳西县,因外形芽叶相连,舒展成朵,色泽翠绿,形似兰花而得名。岳西翠兰制作,谷雨前后选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标准叶,用竹帚翻炒杀青,继而手工造形,后经炭火烘焙而成。岳西翠兰创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被评为新中国首批新创“十大名茶”之一。此后,两度获得中国国际(芜湖)茶博会金奖、1991年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银质奖,1996年获农博会金奖、“安徽省十大名茶”称号、中茶杯金奖、2010年至2012年四度成为国宾礼茶,2011年全国“两会”专用茶。2013年4月在北京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中,获中国名茶评比金奖。岳西翠兰”地理标志注册从2006年9月1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到2007年3月5日商标局正式受理,经过初审、实审并公告于2008年4月21日正式获准通过,专用权期限自2008年4月21日至2018年4月20日。而茶乡岳西县,先后被国家定位名优茶生产基地县、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茶叶清洁化生产控制研究实施县等。
岳西翠兰泡后汤色
2 品牌
江泳岳西翠兰、百年.翡冷翠、良奇、绿月、云林、多枝尖、神雁、徽记
3 产量产值
翠芽、翠尖、翠兰
岳西翠兰系列产品:岳西翠芽、岳西翠尖、岳西翠兰、岳西炒青等。
主产于五河、茅山、包家、青天、和平、河图、白帽、店前、主簿、头陀、来榜、中关、古坊、田头、菖蒲、石关、姚河、头陀、黄尾等乡镇,茶园面积达13.1万亩,产量近3000吨,产值约3.4亿元。
翠芽系列
4 制作工艺
岳西绿茶(岳西翠兰)属绿茶类特种烘青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制茶流程有品种、栽管、植保、采制等基本步骤。其中制茶前的培植管理技术大致有:土壤、地形、选种、繁殖、施肥、采摘等,不一而足。手工制作工序有鲜叶采摘、摊放、头锅、二锅、初摊、毛火、复摊、足火等八道,手法有抓、抖、撒、捞、滚、甩、拢、带、磨等。
鲜叶标准:采摘标准现分三级:一级为单芽;二级为一芽一叶初展;三级为一芽二叶初展。
制作翠兰技艺:包括:采摘、摊凉、杀青、整形、摊凉、毛火、摊凉、足火等。
采摘:岳西翠兰对鲜叶要求严格,一般清明前后开采,要求做到“三要、三不带、五不采”,即同一级别的鲜叶“要求大小匀齐,老嫩一致,壮瘦相同;不带老叶、老梗、单片叶;不采鱼叶、雨水叶、病片损伤叶,紫芽叶、对夹叶。”鲜叶放入随身携带的竹篮中,上覆薄布,以防曝晒。
摊凉:采回的鲜叶要及时摊放,摊放场地要求阴凉干燥、通风良好;摊放器具要求是洁净的竹匾。摊放要匀、薄,边摊边拣剔。
头锅:头锅的作用是散发青气、形成茶香,也就是翠兰制作过程中的杀青。杀青是鲜茶绿叶制作的第一道关键工序,对翠兰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阻止多酚类物质氧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鲜叶里的青草气芳香物质挥发消失,增进茶香。头锅锅温为120℃-130℃,以叶片投锅后“沙沙”响为宜,每锅投入鲜叶量按茶的等级各不相同。翻炒要求干净利索。炒制分为三个阶段,手法分别是“抓、抖、撒”, “抖、带、甩”和“拢、带、甩”。待叶质变软,青气消失,茶香出现时用小棕帚扫入第二锅。
二锅:二锅的作用是理条、增香。这是茶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锅温为80℃-100℃,以手触锅底烫手为宜。其手法为“拢、带、撒、磨、滚”,直到茶条成形,用棕帚扫出锅面。不同等次的翠兰,整形的手法都有微妙的区别,手工整形最大特点是干茶条形舒展自然。通过杀青和整形两道环节后,茶叶已达到七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