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是食、药兼用蕈菌,夏秋间常野生于栗树周围。子实体内质,柄短呈珊瑚状分枝,重叠成丛,其外观,婀娜多姿、层叠似菊;其气味、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其肉质脆嫩爽口,百吃不厌;其营养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和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作为一种高级保健食品,风行日本、新加坡等市场。由于我国较早的权威专著《中国的真菌》的采用,灰树花便成为比较通用的汉语名称。灰树花具有松蕈样芳香,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据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分析河北省迁西人工栽培的灰树花,其营养和口味都胜过号称菇中之王的香菇,能烹调成多种美味佳肴。
1生理特性
灰树花营养碳源以葡萄糖最好,人工栽培时可广泛利用杂木屑、棉籽壳、蔗渣、稻草、豆秆、玉米芯等作为碳源。氮源以有机氮最适宜菌丝生长,硝态氮几乎不能利用,生产中常添加玉米粉、麸皮、大豆粉等增加氮源。维生素B1是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灰树花菌丝在20~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是24~27℃。子实体可在16~24℃下发生,最适温度为18~21℃。菌丝生长的环境相对湿度以65%为宜,子实体发生的最适湿度是90%。灰树花属好氧型真菌,无论菌丝生长还是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特别是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保持经常对流通风,室内一般难以满足,因而出菇多在通风较好的室外进行。菌丝生长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子实体生长要求较强的散射光和稀疏的直射光,光照不足色泽浅,风味淡,品质差,并影响产量。灰树花生长的pH值为4.5~7,最适pH值为5.5~6.5。
2形态特征
灰树花子实体肉质,短柄,呈珊瑚状分枝,末端生扇形至匙形菌盖,重叠成丛,大的丛宽40~60厘米,重3~4公斤;菌盖直径2~7厘米,灰色至浅褐色。表面有细毛,老后光滑,有反射性条纹,边缘薄,内卷。菌肉白,厚2~7毫米。
菌管长1~4毫米,管孔延生,孔面白色至淡黄色,管口多角形,平均每毫米1~3个。孢子无色,光滑,卵圆形至椭圆形。菌丝壁薄,分枝,有横隔,无锁状联合。
灰树花在不良环境中形成菌核,菌核外形不规则,长块状,表面凹凸不平,棕褐色,坚硬,断面外表3-5毫米呈棕褐色,半木质化,内为白色。子实体由当年菌核的顶端长出。
灰树花是一种中温型、好氧、喜光的木腐菌,夏秋季发生于栎树、板栗、栲树、青冈栎等壳斗科树种及阔叶树的树桩或树根上,造成心材白色腐朽,木质部成了灰树花的主要营养源。海拔800米以上,日降水量达200毫米的年份,灰树花发生较好。
3食用菜谱
灰树花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鲜美可口,可烹调成多种美味佳肴,烹调后具有鲜、脆、嫩的特点。可炒、烧、测、炖、冷拼、做汤、做馅等多种吃法。凉拌质地脆嫩爽口,炒食清脆可口,做汤风味儿尤佳。烧烛具有“一泡可用,永煮仍脆”的特点。所以现代许多烹饪大师都十分推崇利用灰树花做各种佳肴,更是现代化家庭餐桌不可多得的“山珍”。
4栽培技术
1970年,日本开始人工栽培,产量逐年提高,年产已超过万吨,市场鲜售价约每公斤1 000日元。由于供不应求,日本还要从中国进口一些。近十几年来,中国浙江、河北、四川、云南、福建、上海等地一些科研单位进行了引种驯化和实验栽培。浙江省庆元、河北省迁西等地区开始了规模化生产,北京市昌平黑山寨也曾种植。
下面介绍以河北省迁西县赵国强先生的实践经验为主要依据总结出的栽培方法。
菌种制作
不同菌种和菌种质量对灰树花的产量和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有的菌种质量低劣,甚至干脆就不出子实体。因此一定要选用经生产验证,抗逆性强,生长快,产量高的优良菌种。无论是引进的或自己分离的菌种,在大规模扩接前都应进行出菇试验。
灰树花母种适宜的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和麸皮培养基,也可用谷粒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作。这三种培养基可用于灰树花母种的分离和转扩,分离部位以灰树花菌盖与菌柄连接处的内部菌肉为佳。选择待分离株应是品系中分化好的健壮株,分离和转扩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制作灰树花原种的常用培养基配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