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梅花鹿(学名:Cervus nippon)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这样有利于快速奔跑。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1 基本介绍
梅花鹿(Cervusnippon)是鹿科的动物。
分布于东亚。范围从西伯利亚到韩国、中国东部和越南;在日本和台湾等西太平洋岛屿也有分布。日本的梅花鹿主要分布于北海道,19世纪曾经被猎到几乎绝种。20世纪中开始立法保护,族群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快速恢复。由于缺乏天敌(狼,在日本已灭绝),狩猎被鼓励来控制族群,限制鹿群对农业的伤害。梅花鹿也被引进到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原先的目的是作为公园装饰用的动物,但现在许多变成野生。
梅花鹿体长约1.5米。毛色夏季为栗红色,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冬季为烟褐色,白斑不显着。颈部有鬣毛。雄性第二年起生角,每年增加一叉,五岁后分四叉止。
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鹿鞭、鹿血、鹿肉、鹿胎、鹿脂、鹿筋、鹿尾、鹿角、鹿骨、鹿皮等,均有药用价值,都是《本草纲目》上有记载的可供药用的名贵中药。目前在中国东北辽宁,吉林等地已经出现大批量养殖梅花鹿以供药用,其中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梅花鹿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内。
听觉及嗅觉发达,喜爱群居,擅长奔跑。岁半至两岁半成熟。每年9-11月交配,5-7月产子,每胎有一只或两只小鹿。
3 栖息环境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这样有利于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间的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差异,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丛较为深密,并与其体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这样可以较早地发现敌害,以便迅速逃离。
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深密、体色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
4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俄罗斯联邦。
可能灭绝:朝鲜,越南;
区域灭绝:韩国;
重新恢复:中国台湾省;
引进: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立陶宛,马达加斯加,新西兰,菲律宾,波兰,乌克兰,英国,美国。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的特产种类,也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曾广布中国各地,仅残存于吉林、内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广西等有限的几个区域内。台湾分布有一个特有亚种。
5 外形特征
梅花鹿属中型鹿类,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
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