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莼菜

太湖莼菜


介绍:
 
  太湖莼菜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莼菜的幼叶与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食用时有一种细柔滑润清凉可口的感觉,并有一种沁人心肺的清香,口感极好、风味独特。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氽汤,也可做馅,是做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
 
1 介绍  
  
 
  莼菜,又名水葵,俗称“马蹄草”,属睡莲科。多年的野生浮叶植物,叶子是椭圆形,浮于水面,嫩茎和嫩叶外附透明胶汁。本是野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人本培植。明万历之后,莼莱被列为“贡品”。
 
  太湖莼菜又有水莱、水葵等别名,是一种生长在湖泽池沼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清明致霜降间可采摘嫩叶供食用,与鲈鱼齐名,用以调羹,香脆滑嫩,渭沁齿颊。《耕余录》云:“蕙味略如鱼髓蟹脂,而轻清远胜,比亦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之荔枝,差堪作配”。
 
  太湖莼菜的收获期主要在5--10月间,新鲜的莼菜采收花圃只能存活一天左右,因此莼菜采收后须立即杀青或速冻保鲜处理,加工后的莼菜可常年销售。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氽汤,也可做馅,是做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
 
2 功效  
 
  产于中国太湖沿岸的浅水湖滩和沼泽区,莼莱清香爽口,润滑不腻,鲜味独特。吴县东山有白生种莼菜水荡。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莼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维生素C、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有清热补血、利尿、解毒润肺、止泻功效,对热痢、黄疸、肿痛、疮疱等也有疗效,且有防癌作用。
 
3 特色  
 
  莼菜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原来野生于长江以南的湖泊和池塘中,尤以苏南太湖、杭州西湖出产最多,也最著名。莼菜的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背面分泌出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等多种成份,可煮可炒,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珍贵蔬菜,而且有清热、润肺、利尿、消肿、解毒、健胃、止泻等功效。太湖莼菜从明末清初开始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片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
 
  目前,以东册财团湖区和西册消夏湾的莼菜产量最多。每年夏秋,那里大片地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华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莼菜除鲜莼菜可食用外,还可以由食品厂加工成瓶装或罐装莼菜保存或出口,太湖莼菜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荣获外贸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国外。用太湖莼菜加辅料烹调而成的“是火莼菜汤”、“芙蓉莼菜”,滑嫩鲜美,清香诱人,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因此国内宾馆、饭店、招待所对太湖莼菜的需求日趋增加。人们还把太湖莼菜比喻为思乡之物。据<晋书>记载,历史上有位名张翰的官吏,在北方想起江南的莼羹,便弃官回乡,这便是“莼鲈之思”典故的由来。
 
4 栽培技术  
 
  
 
4.1 1、田块选择
①选用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要求的湖泊、池溏、河道、港汊及低洼田,以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机质丰富、理化性状良好、淤泥层厚度20cm左右、pH值5.5--6.5为宜。
  ②根据生长与管理的需要,修筑田埂、沟、渠、灌排设施,一般以0.50--0.67公顷为一单位。
 
  ③低洼稻田等种植莼菜之前要精细整地,耕耙2--3次,耕深20--30cm,每667平方米用35--40kg生石灰清塘,去除杂草、藻类等,耙平。
 
  ④结合耕翻,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液肥1000--1200kg,或施腐熟饼肥50kg。
 
  ⑤种植莼菜的水质应清澈、洁净、无污染、透明度高,能够四季水流不断或添换方便。
 
 
  • 本文分类:贾汪
  • 本文标签:
  • 浏览次数:61682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30 16:31:28
  • 本文链接:太湖莼菜
相关推荐
  • 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的历史有100多年。无锡肉骨头其实根本不是骨头,而是挑选近肋骨处的精肉连同肋骨一起烧成。作料有茴香、酱油、陈酒,烧煮时必须用面粉将锅沿封住
    贾汪 66550 浏览
  • 碧螺春绿茶

    碧螺春绿茶为中国绿茶中的十六名茶之一。因其茶色碧绿鲜嫩、叶形卷曲如螺,又采摘于早春,故名。它以色、味、形全优的特点,并列为极品绿茶。
    贾汪 88765 浏览
  • 梅贡饼

    梅贡饼,无锡传统名点,制于1932年。它选用精白面粉、熟猪油、水做成油酥面粉,将制好的鲜肉、豆沙、枣泥、椒盐、芝麻、玫瑰、葱油、南腿、开洋等各种馅心,分别包入油酥内,下
    贾汪 28924 浏览
  • 太湖清水蟹

    系中华绒螯蟹。我国著名淡水蟹种之一。以其肉嫩肥美,蟹黄饱满溢香而令人神往。每年深秋是大蟹上市的季节,俗有九月团脐(雌)十月尖(雄)的说法。无锡一
    贾汪 70581 浏览
  • 无锡太湖银鱼

    银鱼是太湖著名特产。晋代张华著《博物志》记载:吴王江行,食脍有余,弃于中流,化为鱼,名吴王脍余。因此,银鱼亦称脍残鱼或王余鱼。清康熙年间,与梅鲚鱼白虾并称
    贾汪 9789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