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瓯柑是瓯海传统特产,瓯柑生产历史悠久,远在三国时就有孙权以瓯柑为礼馈赠曹操的记载,唐宋以来被列为皇家贡品,南宋温州太守韩彦直编写的《桔录》中记述的“海红柑”即为现今的瓯柑。目前,瓯柑种植区主要集中在瓯海梧田、南白象、茶山一带,是瓯海区的农业支柱产业。
1 简介
种中文名:瓯柑
种拉丁名:CitrusreticulataBlancocv.Suavissima
科中文名:芸香科
科拉丁名:Rutaceae
属中文名:柑橘属
属拉丁名:Citrus
国内分布:主产浙江温州。
瓯柑是瓯海传统特产,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2千4百年。古人有"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目前,全区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柑2万吨。
自古至今,瓯柑曾几经兴衰,特别是近世纪以来,在众多的新培育和新引进的优良柑桔品种中,仍有一席之地,且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亦在不断上升。
瓯柑上世纪70 年代以前曾大量出口前苏联及东南亚国家,颇受欢迎, 1990 年被北京“亚运会”指定为运动员专用水果。
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分枝多,枝扩展或略下垂,刺较少。单身复叶,翼叶通常狭窄,或仅有痕迹,叶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阔卵形,大小变异较大,顶端常有凹口,中脉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状分枝,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很少全缘。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萼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甚易或稍易剥离,橘络甚多或较少,呈网状,易分离,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常空,稀充实,瓢囊7-14瓣,稀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颇韧,汁胞通常纺锤形,短而膨大,稀细长,果肉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异气味;种子或多或少数,稀无籽,通常卵形,顶部狭尖,基部浑圆,子叶深绿、淡绿或间有近于乳白色,合点紫色,多胚,少有单胚。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3 分布
产秦岭南坡以南、伏牛山南坡诸水系及大别山区南部,向东南至台湾,南至海南岛,西南至西藏东南部海拔较低地区。广泛栽培,很少半野生。偏北部地区栽种的都属橘类,以红橘和朱橘为主。
4 宫廷贡品
从北宋开始,宫廷中就流传“传柑”习俗,历代帝王将产自温州的“珍品贡果”瓯柑赠送给大臣,因“柑”与“官”谐音,送“大柑”就是送“大官”,后流传至民间,长辈给晚辈送瓯柑,意欲祝愿晚辈早日成才当上大官。
温州瓯柑作为宫廷贡品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一直到清朝咸丰十年,因倭寇祸害,清政府停止了瓯柑上贡,皇宫也停止了每年元宵节“传柑”的习俗。
5 主要性状
树势强壮,树冠圆头形,枝条开张,下垂,有短刺。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叶缘锯齿细而不明显,翼叶线状。花大,完全花。果实圆球形或短圆锥形,橙黄色,皮肉紧贴,较难剥离。果实耐贮藏,种子4粒,丰产性好。味酸甜,品质中等,但带有苦味。近年已有无籽瓯柑。
6 栽培特性
瓯柑树形矮小,适宜密植栽培,是属高产、稳产、抗性和适应性均强的柑桔品种,它以枳壳、朱栾为砧木,用枳壳作为瓯柑砧木,一般嫁接苗定植后3—4年就开始结果,亩产500—1500公斤;成年树亩产2500—3000公斤,最高亩产可超5000公斤。
7 耐贮性
瓯柑耐贮藏性优于其他柑桔品种,果实经过贮藏,“越冬抵黄,色味犹新”。在1964年,原温州市特产部门对瓯柑进行了实地贮藏性能的测定,果实贮藏4个月后,可食部分仍达62.3%,且果内组织没有发生脱水与明显的干枯现象,藏至200多天,奸果率仍达56%,虽质地组织微量干缩,但仍有相当水分。目前桔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用保鲜剂的处理,更进一步提高了瓯柑的商品价值,对延长瓯柑鲜果供应期,调节市场果品供应有着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