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兴国灰鹅,中国地方优良鹅种,江西省兴国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兴国县素有“灰鹅之乡”美称,养殖历史悠久,所产鹅品质好,营养丰富,具有耐粗饲、生长快、抗病力强、个体适中、产肉性能高、肉质鲜美等优良特征,在粤、港、澳、台等省市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
1 产地
兴国灰鹅产地(或分布):江西省兴国县。
数量:1997年全县饲养460万羽。
2 主要特性
属小型偏中等体型。喙青色,头、颈、背部羽毛呈灰色,胸、腹部羽毛为灰白色。胫脚黄色,皮肤肉黄色。公鹅性成熟后额前有一肉瘤突起。初生重93克,成年活重公鹅为6.8千克,母鹅为4.5千克。屠宰测定:半净膛公鹅为80.98%,母鹅为81.46%;全净膛公鹅为68.83%,母鹅为69.41%。开产日龄180~210天,年产蛋30~40个,平均蛋重为149克,蛋形指数1.42,蛋壳白色。公母配种比例1:5~6,种蛋受精率为80%左右。
3 体貌特征
全身羽毛紧密呈灰色,颈前及腹下部为灰白色,翅羽毛成波纹。嘴青、脚黄(青)、
皮肤呈黄白、眼睛彩虹乌黑色。成年公鹅体驱较长、头较大,性成熟后额前肉瘤突起,叫声宏亮。成年母鹅体驱较困,后腹部较发达,性情温顺,叫声低而清亮。
4 生产性能
出壳体重110g-130g,70日龄上市体重3.5-4.5kg,商品鹅日增重50-60g,成年公鹅体重5.5-6.5kg,成年母鹅体重4.5-5.5kg。初产母鹅体重4.5-5kg以上,一个产蛋年产蛋35-45枚,平均蛋重150-155g,蛋壳为乳白色。公鹅性成熟期平均为160-180d。母鹅开产日龄180-200d,受精率85%,受精蛋孵化率85%,成活率90%。肉用公母鹅半净膛率81.46%、80.98%,全净膛率为69.41%、68.83%。
5 养殖特性
兴国灰鹅耐粗食,不管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青草、青菜都吃。喜群牧,抗逆性强,母性好,
母鹅产前会主动拨公鹅交尾,每次产蛋10-12枚,自然抱窝,而且抱性好,有护理雏鹅本能。在冬春两季长速最快,冬鹅日增重普遍在55克以上,65日龄左右即可出笼,春鹅日增重在50克以上,70日龄左右即可出笼。一般可长到4公斤,大的有5公斤。
6 产地环境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北部,属丘陵地区,河流众多,具有江南低丘陵特色,森林覆盖率达72.3%。境内土壤主要有红壤土、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四种类型,产区特有的水体和土壤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纳、铁、铜、锌等有效营养成份。县境大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9℃,平均降雨量1520mm。年均无霜期284天。三草资源充足,河叉水塘密布,适宜兴国灰鹅的养殖。
7 生产情况
养殖情况
兴国县养鹅始于公元3-4世纪的晋代,晋人所撰《稽神录》对兴国养鹅已有记载。素有“
灰鹅之乡”美称。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广东外贸协会上被专家评为最佳鹅种,夺得鹅中王冠,饮誉国内外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国县提出突出发展灰鹅产业思路,促进了灰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了一个国家级灰鹅原种场。对新建验收合格的扩繁场,按每羽种鹅30元的标准给予扶助资金。对饲养种鹅户,县里按数量给予不同的补助资金。通过建设“原种场—扩繁场—养种鹅户”良种繁育体系,为灰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鹅苗。大力发展种草养鹅。兴国县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提出“五个一”(即一户农户养一组种鹅,种一亩黑麦草,年出笼商品鹅100羽,年增纯收入1000元)的种草养鹅模式,每年利用秋冬闲田(土)推广种植黑麦草在2万亩以上,种草最多的年份达到4万多亩。全县年出笼200羽以上的专业户达到3500多户。龙头企业助推产业发展。1995年,兴国县成立兴国灰鹅开发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为灰鹅产业的龙头企业。由县城灰鹅贩运户组成的潋江灰鹅贩销联合体,极大地带动了农户养鹅,推动了产业的发展。2003年,该县引进上海和深圳客商投资兴办的灰鹅加工厂,达到年屠宰灰鹅300万羽,精深加工100万羽的规模。这些措施促进了兴国灰鹅产业展翅腾飞,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2008年,全县灰鹅饲养量达1395万羽,年养鹅产值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