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长山药亦称山药、薯蓣(Dioscorea opposita)系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其块茎是一种食品,亦可入药,是健脾、养胃、益气的药品。长山药分布主产地在海拔150-1500米左右,块茎肉质肥厚,直径2-7厘米,外皮黑褐色,生有须根铁棍山药,外皮黄褐。我国是山药的原产地,各地都有栽培,尤以山西盛产,后引种到河南、山东等地。
1 概述
长山药亦称山药、薯蓣(Dioscorea opposita)。长山药属于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薯蓣属的植物多是珍贵的药材,对许多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我国是山药的原产地,其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其块茎供食用,亦人药,性子、味甘,功能益健脾胃、补肺益肾,主治脾虚泄泻、消渴、遗精、带下等症
2 地理分布
山西是山药的原产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温和干燥,四季分明,夏炎热、冬严寒、多风沙,温差大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生长环境造就了神奇的平遥长山药 。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上就有“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的记载,文中所指景山,就在山西境内。《中国药典》记载,长山药分布主产地在海泼150-1500米之间的砂质土壤,平遥长山药原为山西地方品种,后引种到河南、山东等地。平遥长山药是历史悠久的著名特产,尤以岳北村一带所产长山药质地优良。
3 栽培栽培
我国是长山药的原产地,各地都有栽培,尤以山西盛产。长山药栽培,以选用土层深厚、土松地肥、向阳、排水流畅,地下水位在一米以下,土壤酸碱度接近中性(氢离子浓度为10-1000纳摩升、PH6.0-8.0之间)的。
砂质土壤为好,栽培土壤不受有机弃物和有害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的污染,从土壤要求分析,耕种砂壤浅位薄卵石层黄土状淡褐土,是极宜栽培生产优质长山药的地域。
4 形态特征
长山药的地下块茎在地下呈垂直生长状态,块茎肉质肥厚,直径2-7厘米,外皮黑褐色,生有须根铁棍山药,或外皮黄褐,该品种植株长势中等,茎蔓绿色,长3-4米,圆形,有分枝。叶片绿色,茎部戟形,缺刻中等,先端尖锐,叶脉七条,叶片互生,中上部对生。雄株叶片缺刻较大,前端稍长;雌株叶片缺刻较小。叶腋间着生零余子,形体小,栽子细短,肉极白,肉质细腻,纤维较多,粘液多,有甜药味 ,烘烤有枣香味,易熟,熟后性绵。
5 营养成分
人类所需的18种氨基酸中,山药中含有16种。山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占干重8%的粘液物质,含有胆碱、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甘露多糖植酸、尿囊素和3、4二羟荃苯乙胺等。这些物质营养价值都很高,而且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长山药成份构成是:山药块茎中平均含粗蛋白14.48%,粗纤维3.48%,淀粉43.7%,糖1.14%,灰分5.51%,并含钾、磷、钙、镁、铁、锌、铜、锰等。
6 药用价值
6.1 治诸虚百损
山药可治诸虚百损,疗五痨七伤。《本草纲目》中指出:山药治诸虚百损,疗五痨七伤,去头面游风,止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强盘骨,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生捣贴肿,硬毒能治。《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的滋培汤,以山药配黄芪,可治消渴、虚劳喘逆。山药能止泻痢。《本草纲目》载:山药斗生半炒为末,米饮下,治疗口痢。通便白头翁汤、扶中汤、三宝激发、薯蓣汤等,都是含有山药的粥汤,对泻痢很有疗效。
6.2 补脾健胃
补脾健胃也是山药的重要作用。山药块茎中含粗纤维,可刺激肠胃道运动,促进肠胃内溶物排空,有助于消化。单吃山药效果就很好,若与其他药配合,对婴儿秋季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疗效甚好。
6.3 降低血压
山药可降低血压。中药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都是山药配的有名方剂。不仅用于治疗肾虚病症,还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神经衰弱和腰腿痛等病症。
6.4 延缓衰老
山药可以延缓衰老。现代科学证明山药能使加速有机体衰老的酶的活性显著降低,含山药的八味地黄丸,主治产后虚汁不止;保元清降汤、保元寒降汤可治吐血和鼻出血;寒淋汤和膏淋汤,可治淋虫。山药还可治肺结核、伤寒温病及妇女经、带病症,这都有利于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