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态特征
红色一品红
常绿灌木,高50~300厘米,茎叶含白色乳汁。茎光滑,嫩枝绿色,老枝深褐色。单叶互生;[1]杯状聚伞花序,每一花序只有1枚雄蕊和1枚雌蕊,其下形成鲜红色的总苞片,呈叶片状,色泽艳丽,是观赏的主要部位。一品红的“花”由形似叶状、色彩鲜艳的苞片(变态叶)组成,真正的花则是苞片中间一群黄绿色的细碎小花,不易引人注意。果为蒴果,果实9~10月成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卵状椭圆形,全缘或波状浅裂,有时呈提琴形,顶部叶片较窄,披针形;叶被有毛,叶质较薄,脉纹明显;顶端靠近花序之叶片呈苞片状,开花时株红色,为主要观赏部位。杯状花序聚伞状排列,顶生;总苞淡绿色,边缘有齿及1~2枚大而黄色的腺体;雄花具柄,无花被;雌花单生,位于总苞中央;自然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有白色及粉色栽培品种。
灌木。根圆柱状,极多分枝。茎直立,高1-3 (4)米,直径1-4 (5)厘米,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25厘米,宽4-1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渐狭,绿色,边缘全缘或浅裂或波状浅裂,叶面被短柔毛或无毛,叶背被柔毛;叶柄长2-5厘米,无毛;无托叶;苞叶5-7枚,狭椭圆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通常全缘,极少边缘浅波状分裂,朱红色;叶柄长2-6厘米。花序数个聚伞排列于枝顶;花序柄长3-4毫米;总苞坛状,淡绿色,高7-9毫米,直径6-8毫米,边缘齿状5裂,裂片三角形,无毛;腺体常1枚,极少2枚,黄色,常压扁,呈两唇状,长4-5毫米,宽约3毫米。雄花多数,常伸出总苞之外;苞片丝状,具柔毛;雌花1枚,子房柄明显伸出总苞之外,无毛;子房光滑;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2深裂。蒴果,三棱状圆形,长1.5-2.0 厘米,直径约1.5厘米,平滑无毛。种子卵状,长约1厘米,直径8-9毫米,灰色或淡灰色,近平滑;无种阜。花果期10至次年4月。
2生长习性
一品红花朵
【喜温暖】一品红的生长适温为18~25℃,4~9月为18~24℃,9月至翌年4月为13~16℃。冬季温度不低于10℃,否则会引起苞片泛蓝,基部叶片易变黄脱落,形成“脱脚”现象。当春季气温回升时,从茎干上能继续萌芽抽出枝条。
【喜湿润】一品红对水分的反应比较敏感,生长期只要水分供应充足,茎叶生长迅速,有时出现节间伸长、叶片狭窄的徒长现象。相反,盆土水分缺乏或者时干时湿,会引起叶黄脱落。因此,水分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一品红的生长和发育。
【喜阳光】一品红为短日照植物。在茎叶生长期需充足阳光,促使茎叶生长迅速繁茂。要使苞片提前变红,将每天光照控制在12小时以内,促使花芽分化。如每天光照9小时,5周后苞片即可转红。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好。盆栽土以培养土、腐叶土和沙的混合土为佳。
3分布范围
一品红[5-6]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塔斯科(Taxco)地区,在被引入欧洲之前很久,就被当地的阿芝特克人(Aztecs,美洲印第安人)一直用作颜料和药物。1825年由美国驻墨西哥首任大使约尔·波因塞特(JoelRobertsPoinsett)引入美国。
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中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有栽培,两广和云南地区有露地栽培,植株可高达2米。常见于公园、植物园及温室中,供观赏。
原产中美洲,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有栽培,常见于公园、植物园及温室中,供观赏。
4物种栽培
一品红盆花
一品红,大戟属落叶直立灌木。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阔披针形,长10至15厘米,背面有柔毛,着生于枝顶的叶较狭(又称苞片)。一品红原产于中美洲,在我国北方均作盆栽。花期12月至翌年2月。
栽植方法
一品红繁殖以扦插为主。用老枝、嫩枝均可扦插,但枝条过嫩则难以成活。一般多在2—3月间选择健壮的一年生枝条,剪去长8—12厘米作插穗。为了避免乳汁流出,剪后立即浸入水中或沾草木灰,待插穗稍晾干后即可插入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或粗沙中,土面留2—3个芽,保持湿润并稍遮阴。在18—25℃左右温度下2—3周可生根,再经约两周可上盆种植或移植。小苗上盆后要给予充足的水分,置于半阴处一周左右,然后移致早晚能见到阳光的地方锻炼约半个月,再放到阳光充足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