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米

小站稻米

介绍:
 
  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原产于天津南郊小站地区,始于宋辽时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为宫庭御膳米。当年军事重镇“小站”位于此地,故名为小站稻。“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风味。
 
1简介
 
  天津栽种水稻已有近2000年历史。据史籍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古渔阳太守张堪,就曾开垦稻田约5万公顷,劝民耕种。唐代开元年间,在蓟县(即古渔阳)盘山曾建千像寺,遗址幸存古碑,碑文记载:“夫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籍冠百城。红稻香粳,实鱼盐之沃壤”。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天津巡抚汪应蛟曾在葛沽、白塘口一带开田300余公倾,其中近一半是稻田。后又由此扩展到何家圈、双港、辛庄、羊马头、大任庄、咸水沽、泥沽、盘沽(明代地名)等处。此后,天津直隶巡按御史左光斗等,也曾在这一带试种过水田。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徐光启弃官告病,乞休到津,他曾研究过天文、水利、历算、测量学。受徐贞明所著《潞水客谈》的影响,认为在天津开田种稻是一救国良策。初入津门,所见“荒田无数”,慨叹万分。便沿海河村庄踏勘荒地,访问老农、屯田兵和居民,了解开垦、播种、壅肥之术,随闻随笔记直至葛沽,取得了许多经验。他把一半土地作为水田,将水稻“南种北引”并从上海老家请来孙彪等数名“田师”来津种稻传艺,成为天津开田种稻之先驱。经三年“南稻北移”的科学实验,天津水稻产区逐渐形成。他的后人徐骥曾云:“人遂有仿而行之者”。
2典故
 
  1863年(清同治十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命淮军提督周盛传部驻马厂修筑塘沽新城。他们在来往途中“量地设站,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今小站镇故由此得名。周盛传为了筹补军饷,在小站、葛沽、白塘口一带垦田种稻,他承先人种稻之衣钵,开挖毛渠,拉荒洗碱,引进良种。经长期培育,终于生产出银珠粒粒的“小站稻”。
3特性
 
  小站稻米,禾本科一年生植物。属粳米中之优良品种,晶莹如珠,米香浓郁,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名产”。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较多的纤维素和丰富的日族维生素,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作为烹饪原料,不仅可作煮粥、蒸饭之用,还因它有黏性,也可磨粉供制糕团或与糯米掺用。作菜点原料。中医称其味甘性平、微寒,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有除燥渴、止泻痢、健筋骨和清五脏之功效。
  • 本文分类:宝坻
  • 本文标签:
  • 浏览次数:91622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30 16:29:36
  • 本文链接:小站稻米
相关推荐
  • 宝坻红皮大蒜

    宝坻红皮大蒜又称紫皮蒜,历史上久负盛名。明清时是京城一带享有盛名的御膳佳品。辛辣醇香,味道纯正。其汁液粘稠,胶质多,用来制作绢花和裱糊工艺品不受虫蛀,是上等粘着剂
    宝坻 52016 浏览
  • “五叶齐”大葱

    大葱营养丰富,辛辣芳香,既可直接食用又是调味佳品。它不但能增加菜肴的风味,除腥气,而且能增进食欲,堪称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蔬菜之一。 我县盛产五叶齐大葱
    宝坻 76201 浏览
  • 宝坻大葱

    介绍: 宝坻区传统的经济作物三辣之一五叶齐大葱 大葱和天鹰椒是宝坻人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和改良,这两个品种也逐渐适应了宝坻的土
    宝坻 84032 浏览
  • 黄庄大米

    介绍: 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宝坻区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庄大米注册成功。黄庄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成功,不仅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也扩大了天津对外的影响力。
    宝坻 41582 浏览
  • 果老仙斋

    介绍: 果老仙斋说是宫保鸡丁,但没有干辣椒段,又多了黄酱;又有点像酱爆鸡丁,但多了豆瓣酱和腰果。酱香、酱鲜浓郁;鸡丁软嫩,腰果香、酥、脆;咸鲜,微甜,微辣,抱汁汪油
    宝坻 4678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