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1 生态环境
浙江传统名茶,古称“白茶”。又称景宁惠明,产于景宁县张村乡的赤木山腰。茶园多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坡上,土质肥沃,雨量充沛,该县位于浙南,瓯江上游,属山区及半山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7.6℃,年均降水量1868毫米,无霜期达268天。土壤以酸性砂质黄壤土及香灰土为主,土质而润泽。
山中古柏老松,滋云蓄雾,烟霞经月不散。山上林木葱茏,常年云雾弥漫。尤以惠明寺及际头村两地居赤木山山腰,海拔约六七百米,所产茶叶最佳。云雾缭绕,茶树生长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环境得天独厚。所产茶叶最佳。
2 品质特征
惠明茶外形细紧,稍卷曲,色绿润,具有回味甜醇、浓而不苦、滋味鲜爽、耐于冲泡、香气持久等特点,是名茶中的珍品。
3 制作工序
制作景宁惠明茶所用鲜叶为芽头肥大、叶张幼嫩、芽长于叶的一芽一叶。 制作时先将芽叶于铜锅中炒青,至适度时起锅,摊凉并轻轻搓揉,然后用焙笼烘焙至八成以上干度,再入锅整形翻炒至足干。成茶条索紧缩壮实,颗粒饱满,色泽翠绿光润,全芽披毫,茶味鲜爽甘醇,带有兰花香,汤色清澈明绿。
秀似鱼钩,银毫显露。茶味鲜爽甘醇,带有兰花香,汤色清澈明绿,叶底黄绿明亮。曾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又称金奖惠明。唐朝时期惠明寺周围已辟地种茶,但因交通闭塞,罕为人知。
清咸丰年间,始渐有名气,获奖后方闻名世界。民国后期,茶园荒芜,制作技艺失传。1979年恢复生产。1982、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是名茶中的珍品。
4 茶艺欣品鉴
茶量:一分茶
茶形:短条弯曲细紧披毫
水品:自煎水火瓯恒温85度许
茶点:干果水果甜点
干香:清幽
瀹法:下投
湿香:香较显
汤色:翠绿衬叶清沏透明
一水:入口顺滑香甘淡稍余后气
二水:香气清略走兰意稍余后气
三水:香微露轻发稍余后气稍回甘
余水:水味重茶味轻弃之不饮
叶底:叶芽状较为完整个别叶稍见红
沉浮:或沉或悬数水之后尽沉 惠明茶独特品味与悠久名茶文化相结合,给惠明茶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清代咸丰年间诗人严用光<惠明茶歌>云:
敕木峰高插苍穹,山中茶树殊超伦,
栖真庵接惠明寺,嫩芽初出含清真,
采焙谷雨趁芳辰,……
旗枪一一相排列,满瓯色味良精醇,……
二公不到南泉地,坐令异卉嗟沉沦。 叹惜唐代茶圣陆羽和颇有风识的卢公(即仝)没到过偏僻的惠明寺,未将茶叶精品记入诗文。当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品饮惠明茶后题词曰:“余嗜茶,特喜惠明茶,因其汤色碧绿,滋味甘醇爽口,数冲不淡故也。”山青茶香泉水佳,赤木山周围有数十眼泉水,其中最著名的为“南泉”水,清冽甘醇,用南泉水泡惠明茶,倍增香甘爽适的饮茶感受,使人心旷神怡。
5 历史渊源
据<景宁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并在寺周围栽植茶树。此处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亦因僧名称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种植历史。现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仙茶”“兰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