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茶(松阳银猴)

松阳茶(松阳银猴)

介绍:
 
1 简介  
  松阳茶是浙江省的茶类特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 历史  
  松阳茶叶在中国古代茶林中独树一帜。早在三国时期,松阳就开始出产茶叶,到了唐代已很兴盛。唐朝大诗人戴叔伦任东阳县令期间,曾访松阳横山寺,老僧人奉上一碗当地产的横山茶。戴叔伦沉醉于茶香,不觉日落西山,不胜感慨,乃赋诗《横山》:“偶入横山寺,溪深路更幽。露涵松翠滴,风涌浪花浮。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自缘归思促,不得更迟留。”至宋代,松阳饮茶之风日甚,茶道盛行,僧侣、文人乐于“斗茶”(即表演茶道)而不疲。松阳人祖谦禅师曾居西屏山白鹤殿修行,他是当时有名的“斗茶”高手,其与大诗人苏轼友善。一日,与苏东坡相会叙话,并为苏东坡“斗茶”。东坡先生钦佩祖谦茶道精深,乃赠诗《西屏山》:“道人晓出西屏山,来施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何有?东坡有意续茶经,要使祖谦名不朽。”据说,后人在整理西屏山白鹤殿地基时,发现一石碑上刻有苏轼的这首诗。邑人明代贡生詹嘉卿在《万寿山》一诗中云:“空厨竹畔无烟火,细和茶声有竹鸡。”描写了煮茶声和鸡鸣声相和的悠闲田园生活,可见当时饮用茶在松阳寻常百姓家已是普遍现象。清代乡贤周圣教在《西屏山怀古》诗中写到:“汲水煮茶气味清,一饮人疑有仙骨”。品饮松阳茶,能令人神清气爽,足见松阳茶的极佳品质。松阳茶文化源远流长,用茶民俗别具一格,历代相沿成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茶叶影响了松阳人民1800多年的社会生活,也影响了松阳1800多年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茶叶与人们的关系更为紧密,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茶叶。松阳茶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尤为深刻。目前,全县已有茶叶面积近10万亩,逾8万多农民从事茶产业,产值近2亿元,发展茶业已成为松阳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松阳茶之所以在今日能广为人知,行销全国,不仅源于现实社会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更源于松阳传统茶文化的厚积薄发。
3 传说  
  相传,唐景龙年间,浙西一带遭受瘟疫之灾,松阳百姓染疫者甚多,许多百姓家庭因此人亡家破。众多患者求治于民间郎中,郎中们无术可施。松阳百姓人心惶惶,只见患者日渐增多,疫情日益严重。在武当山游访的叶法善闻知故土松阳遭受瘟疫,立即赶回松阳卯山,召集众多道士采制卯山仙茶,煮卯山仙泉泡茶,并开观施茶七七四十九天。当地百姓闻迅纷纷前往讨取卯山仙茶水,许多患者饮用数次后,渐有好转终至痊愈。一度肆虐蔓延的瘟疫终被降服。叶法善因此被松阳百姓奉为济世救俗的“叶天师”,后来各地纷纷建立“天师殿”,供人们敬奉。现在松阳县境内仍有多处“天师殿”及其遗迹。叶天师施茶消灾的传说,弘扬了助人救世的松阳茶道精神。
4 发展  
  据当今《松阳县志》记载,1929年松阳茶叶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奖,从此,松阳茶叶在国际上名声远扬。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乱,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曾迁松阳,并在松阳建立过横山试验茶场和横山制茶厂,以作改良茶叶品种、提高茶叶品质之示范,提高松阳茶农的栽培、采摘、制作等技术水平,推动松阳茶叶品质的改良。20世纪60年代,赤寿公社红连大队开垦出百余亩“红连示范茶园”,在其带动下,几年间全县规范茶园面积达到近万亩。在松阳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松阳县农业局于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研制生产出了“松阳银猴”新品。近年来,“松阳银猴”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2003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004年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松阳人对松阳茶的不断研究开发,传承了传统松阳茶的制作工艺,弘扬了松阳的茶道精神,促进了松阳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5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现批准自即日起对松阳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1 保护范围
  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划定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松政〔2006〕4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浙江省松阳县现辖行政区域。
相关推荐
  • 松阳玉峰茶

    产品名称:松阳玉峰茶 产品产地:丽水 产品特性:鲜醇爽口 产品简介:松阳玉峰茶出产于淅江绿谷十大峡谷松阳县箬寮峡。玉峰茶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精巧的工
    椒江 97248 浏览
  • 松阳银猴茶

    产品名称:松阳银猴茶 产品产地:丽水松阳 产品特性:色泽翠润、银毫显露、粟香持久、滋味浓鲜、汤色清澈绿明,叶底嫩绿明亮 产品简介:松阳银猴茶条索紧结肥壮、色泽翠
    椒江 13415 浏览
  • 松阳茶叶

    松阳茶叶 松阳茶叶,史载三国时即已形成规模,至明清,产茶名声愈盛 。据《松阳县志》所录, 1929年,松阳茶叶荣获西湖国际博览会一等奖。近年来,该县在继承茶文化遗产的基础
    椒江 87139 浏览
  • 清明果

    清明果 松阳民俗,清明食青果,能驱邪避毒。此果用鲜嫩蓬蒿捣成糊与米粉和匀作皮,包入笋丝、粉丝、豆腐、咸菜等馅或用赤豆、芝麻末等甜味馅料,捏成椭圆果状或饺子形状,两
    椒江 55662 浏览
  • 黄米粿

    黄米粿 黄米粿是将松阳高山中一特有灌木烧成灰,沥取其汁,用以浸泡上等梗米至米色橙黄,冲净蒸熟,置石臼中捣成团,然后分切小块,趁热将其揉压成扁圆或长条形即成。黄米粿
    椒江 4605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