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天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茶,是在国际商品评比中获得金奖的古今绿茶上品,产于临安县东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溪里、小岭坑、朱家村及森罗坪等地。该茶制作工艺精细,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条,叶质肥厚,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1 产地
天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茶,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这里古木参天,山峰灵秀,属国家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天目山山高地带气候温湿,森林茂密,树叶落地,形成灰化棕色森林土,腐植质厚达二十厘米左右,土壤疏松,色黑,呈酸性反应。终年云雾笼罩,山上雾日多,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天以上。茶树多分布在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下,六百米以上的自然良好的山坞中。
天目山地处北纬32°2′,临近东部海洋,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常年云雾笼罩,雾日年均250天以上。茶树多种植于海拔600~1200米之间的较为避风的山凹或山坞中。土壤多为由茂密的森林树叶落地所形成的棕色森林土,腐殖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十分有利于高山云雾茶的发育生长。 天目云雾茶的主产区分布于东天目山临目的太子庙、龙须庵,杨岭的溪里、小岭坑,东坑的朱家,横渡的森罗坪、径山灵霄峰、龙宫山、白云山等地。而集中产地则在龙岗镇的裴后茶果场,现有茶园300余亩。1990年荷兰和加拿大茶学专家曾来裴后茶果场考察,认为“天目青顶”生态环境优越,是不施农药和化肥,又无工业三废污染的“三无茶”。
2 工艺特色
青顶茶精细的采制工艺:青顶茶的采摘时间较晚。按采摘时间、标准和焙制方法不同,茶色按质分为顶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个品级。顶谷、雨前属春茶,称“青顶”,茶芽最幼嫩纤细,色绿味美。梅尖、梅白称“毛峰”;小春则属高级绿茶。鲜叶采摘要求:选晴天叶面露水干后开采。用手指合力提采,不能用指甲掐,不能带鱼叶;鲜叶标准为:一叶包一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一芽二叶。采下的鲜叶薄摊在洁净的竹匾上,置阴凉处5~6小时,使鲜叶的内含物质发生缓慢的变化,以利于色、香、味、形品质的提高。
在平锅或电锅内以高温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每锅250克,用双手或右手在锅内抖杀,排除部分热水汽;再以右手抓叶在手,以四指翻动杀青叶;要使叶温迅速升至70°~80℃,以达到破坏酶的活性和避免产生红茎红叶;待达到叶质柔软、叶色青绿、有茶香出现时,即可起锅,并将杀青叶抖散在竹匾内摊凉。揉捻时将毛茶放在粗麻布上轻轻搓揉,不使茶叶汁液外溢,并注意掌握轻、重、轻的手法,以保持茶品色泽绿润;然后投叶于锅炒二青,投叶量每锅200克左右,用双手或右手在锅内透炒,锅温从110℃逐渐降至90℃,炒至失重20%左右起锅,将结块抖散在竹匾内冷却,使茶条内水分调整均匀。
烘干要求:采用竹制平顶烘笼,选用无生柴头青炭,烧红后盖上一层薄灰以控制火温,笼顶盖上一块洁净白布,每次上烘量为300克二青叶,笼顶温度控制在70℃左右,在烘干过程中要经常用双手将衬托茶叶的布角折拢,使茶叶翻动均匀,摊平再烘至足干为止。
3 茶史追溯
天目山是我国古代老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载有“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对天目山茶之采摘、焙制、烹煮、品茗等均作了描述。由此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中叶,天目山茶已是闻名于世的上品名茶了。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还将其列入全国茶叶六大佳品之一,与“龙井”、“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齐驱,以贡品的身份登上大雅之堂。明代文震享《长物志》载“龙井天目,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之萌发较晚,采焙得法,亦可与天池并。”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对天目茶泉则更是作了高度评价“今天目远胜径山,而泉亦天渊也”。清宣统<临安县志>载“天目云雾,天目各乡俱产,惟天目山者最佳”。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临安天目云雾茶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展评会上曾荣获特等金质奖章。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因抗日战争百业凋零,天目云雾茶亦遂被湮没,制茶技术也年久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