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蛋黄果(Lucuma nervosa A.DC)又名仙桃,山榄科,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植物。树高7—9米,树冠圆锥形。花于5—6月间开放,花期很长。果实于12月开始成熟,椭圆形或卵形,果顶长尖,成熟果外皮橙黄色、光滑,果肉橙黄色,带粉状组织,柔软而缺乏水分,极似煮熟卵黄,微带甘味,内藏一粒种子,种子椭圆形,两端尖锐。原产美洲热带地区。
1简介
名称;蛋黄果
别名:狮头果、蛋果、桃榄、仙桃. 蛋黄果
拉丁文名:Lucuma nervosa A. DC.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柿目;山榄科;蛋黄果属;蛋黄果种。
山榄科(Sapotaceae)小乔木,拉丁名Pouteria campechiana,英文名:canistel。原产南美北部,也栽培於其他热带地区。高3~7.5公尺(10~25呎),枝条开展;叶革质;花小,白色。果卵形,长5~10公分(2~4吋),橙黄色。果肉橙色,可食,味甜。
蛋黄果,又名狮头果,海南的热带水果之一。原产南美北部。果实球形,未熟时果绿色,成熟果黄绿色至橙黄色,光滑,皮薄,果肉橙黄色,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果实除生食外,可制果酱、冰奶油、饮料或果酒。
蛋黄果为山榄科蛋黄果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果树,因果肉酷似煮熟的鸡蛋黄而得名。
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都有种植。蛋黄果含有丰富的磷、铁、钙、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及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含水量67%至73%,可食率71.3%至78.6%。
蛋黄果植株高3至6米,为小型乔木。树体各部分均可分泌出白色乳汁。老熟枝条黄褐色,单叶互生,叶片纸质,狭椭圆形,两面平滑有光泽。花较小,1至4朵聚生于叶腋。未熟果为绿色,成熟时为橙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光滑,外果皮极薄,不易与果肉分离。中果皮肉质、肥厚、柔软、蛋黄色,含水量少,味甜,似煮熟的鸡蛋黄。种子通常1至2粒,近圆形或椭圆形。果实12月成熟,采收后需要后熟4至7天方可食用。
2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7~9 m,树冠半圆形或圆锥形;主干、主枝灰褐色,树干坚韧,树皮纵裂,嫩枝被褐色短柔毛。叶互生,螺旋状排列,厚纸质,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26~35 cm,宽6~7 cm;叶缘微浅波状,先端渐尖;中脉在叶面微突起,在叶背则突出明显。花聚生于枝顶叶腋,每叶腋有花1~2朵;花细小,约1 cm,4~5月开花。肉质浆果,形状变化大,果顶突起,常偏向一侧;未熟时果绿色,成熟果黄绿色至橙黄色,光滑,皮薄,长5~8 cm,果肉橙黄色,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
树皮灰白色。枝条软,多分枝,小枝圆柱形。叶互生,长圆状倒卵形,长10-30cm,宽4-10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叶面叶脉明显,叶背叶脉凸起,侧脉6-12对,叶柄长1.5-4cm。花白色,花柄长2-3mm;萼5裂,裂片圆形至广卵形,长2.5-3mm;花冠白色,长2.5-4.5mm;雄蕊多数;雌蕊花柱短,柱头不明显,果球形、桃形、长卵形或纺锤形,未熟果含单宁多,果肉变软为食用成熟度,熟果肉质疏松,金黄或蛋黄色,果汁甚少,有鸡蛋黄香味,无酸略甜。种子1-3枚,有棱,侧向略扁,种皮坚硬、褐色、具光泽。
3生长习性
蛋黄果喜温暖多湿气候,能耐短期高温及寒冷,果熟期忌低温,冬季低温果实变硬,颇能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但以沙壤土生长为好。
4地理分布
蛋黄果原产古巴和北美洲热带,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中国南部。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50年代广州始有栽培。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和海南有零星栽培。
5分类学
名称:蛋黄果;
别名:狮头果、蛋果、桃榄、仙桃.;
拉丁文名:Lucuma nervosa A. DC.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柿目;山榄科;蛋黄果属;蛋黄果种。
6营养成分
黄金果营养成分(每100g果肉):
蛋白质1.8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36.3毫克、纤维0.9毫克、胺基酸0.02毫克、果胶、灰粉0.9毫克、钙22毫克、磷41毫克、胡萝卜素0.02毫克、140卡路里、维他命C 49毫克、维他命A 130微毫克、维他命B1 0.02毫克、维他命B2 0.02毫克、维他命B3 34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