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醋血鸭

  醋血鸭在全州古代“肴味三绝”中虽然排名第二(第一为禾花鱼仔,第三为五香豆腐干),但该菜却以历史最久远,在民间普及最广泛,独为全州人最钟爱。“六月六,子鸭肉,炒苦瓜,浆血醋”的习俗古谣,不仅代代口耳相传,但凡在全州长大的本籍人,没有不会做这道菜肴的。自古以来,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村寨农户,家家户户都将其作为入夏后最时兴的常用菜。
特点
  醋血鸭(零陵血鸭),在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大力引荐,“零陵血鸭”成了晚清宫廷的皇家菜谱。于是,“零陵血鸭”名噪一时,世人皆知。俗话说:湘南永州之血鸭,桂北全州之醋血鸭。醋血鸭这道菜看着惊人,吃起来却没什么血腥气,倒是醋香扑鼻,而且鸭肉绵软入味,酸辣鲜香,开胃可口。
功效
  醋血鸭不但以味美让人百吃不厌,且营养极为丰富,可大补虚劳、清热健脾。药书载:滋五阳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去惊…….”再加上苦瓜(主配料多选苦瓜及魔芋豆腐)“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的功能,为夏日最宜之佳肴。如主配料选用魔芋豆腐,则有降血糖、血脂、调节体内脂质代谢、美容养颜、减肥、通便、防癌等功效,醋血鸭炒魔芋豆腐,一年四季皆宜,最为“三高”患者所崇尚。
传说
  据考究,醋血鸭最早起源于约公元300多年前晋代的全州县文桥乡。据史实和口耳相传:三国末年,由蜀丞相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大司马)在蜀国灭亡时与长、次子蒋斌、蒋显同死国难后,其夫人毛氏带着第三子回到祖籍全州。老夫人去世后于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1)葬在今文桥乡。因毛老夫人后来被谥封为安阳候一品夫人(见现存毛氏墓碑),所以她的坟是有人守墓的。若干年后的一次半年节(农历六月六),本来正午时接班的下午班守墓人因过节迟到了半个时辰,上午班守墓人交班后赶回家时,已经是未时了。全州人有个铁定的风俗,半年节这天一定要杀鸭子、煮新米饭祭谷神敬狗尝新(如未收早谷则剥几粒风头谷的新米掺于饭中,用第一碗饭和煮好的鸭头鸭脚祭谷神后喂狗,传说洪水登天门时是狗尾巴保住了谷种)。守墓人的妻子是个见血晕头的妇人,所以到未时还未杀鸭。性急的丈夫边怨妻子边杀鸭时,错把妻子准备醋黄瓜用的半碗酸水(全州人自古爱吃酸辣,家家户户有酸坛数个),当成了准备冲鸭血的盐水,把鸭血淋进了酸水碗中。情急之下,鸭熟出锅时才记起鸭血未放,丈夫舍不得让鸭血浪费,也不管血凝固与否,顺手把一碗鸭血倒进锅里,正所谓忙中出错,当发现锅内鸭肉散发出一股刺鼻酸味时,夫妇俩再怎么互相埋怨也为时已晚——想吃怕吃得,倒掉舍不得,怎么办?带着七分气、三分试的丈夫干脆添柴加火,并在屋后摘一把有异香的嫩花椒籽,又在屋前采一抓紫苏茴香,连洗未洗就丢进锅内,想把一锅有些汤的鸭肉变成炒鸭,用香味去除异味。谁知锅里鸭肉在炒拌中发出阵阵异香,且越炒越香,在炒干出锅后,夫妇二人对着这碗紫酱色的奇菜越吃越有味,并叫来左邻右舍品尝,众人边吃边称绝,醋血鸭由此产生,并在全乡、全县逐渐推广普及。全州醋血鸭因源于文桥,所以不少人也称其叫文桥醋血鸭,迄今1600余年矣。
  醋血鸭以其色其味为全州人崇尚了千余年,其实其色味尚不足显其贵,在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当代社会,醋血鸭的药用价值更为食者所崇尚矣。
  • 本文分类:雁山
  • 本文标签:
  • 浏览次数:84222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30 16:25:26
  • 本文链接:全州醋血鸭
相关推荐
  • 全州生姜

    全州生姜主要产于石塘。作为“全州三辣”土特产品之一的生姜,块大肥实,老姜辛辣带香,子姜微辣生脆。具有健胃驱寒,发汗驱邪,温胃等功效,多用于感冒头痛,产后病等,干姜
    雁山 86551 浏览
  • 桂林全州红油米粉

    红油米粉是全州县的传统优秀风味小吃,制作工艺在全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老祖宗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原始的榨粉工具是有漏孔的大木勺,后改用大型的木榨工具,
    雁山 80203 浏览
  • 桂林全州黄焖禾花鱼

    黄焖禾花鱼是全州县颇有名气的传统菜肴。禾花鱼因长期放养在稻田内,食水稻落花而得名。其肉质细腻,刺少肉多,骨软无腥味,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黄焖、清煮、煎、蒸都好
    雁山 84479 浏览
  • 全州湘山酒

    湘山酒属中国优质酒,产于全州县,以全州名胜湘山寺命名。此酒以优质大米为原料,酒液清亮透明,蜜香浓郁,甘醇可口,酒度58度和38度两种,号称中国米酒之王。
    雁山 98679 浏览
  • 全州文桥鸭

    全州文桥鸭,原产地为全州县文桥镇,《全州县志》记载为本地麻鸭。也称为本地鸭、文桥土鸭、土麻鸭等。
    雁山 42636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