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全州县制作五香豆腐干历史悠久,始于唐朝中叶。被人称之为“全州第一香”。其含水率为豆腐的25%—35%。五香豆腐干是用大豆、全大料、食盐、酱色、五香粉等材料制成的一种食品,含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且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

特点:
因其制作过程对黄豆本身所含的蛋白质、赖氨酸、钙、铁、维生素C及多种微量元素无任何破坏,不加防腐剂和色素,属纯绿色食品,因此,它有色泽自然光鲜,保存期长,营养丰富品味独特的特点。


制作方法:
一、备料。上等黄豆适量(本县境内石塘、朝南、凤凰等 地生产的 “五月黄豆”最佳)、五香粉(一般按黄豆3公斤计算,将适量盐,八角5克,姜丁25克,桂皮15克,沙姜6克、草果、丁香小量磨成粉准备)。
一、备料。上等黄豆适量(本县境内石塘、朝南、凤凰等 地生产的 “五月黄豆”最佳)、五香粉(一般按黄豆3公斤计算,将适量盐,八角5克,姜丁25克,桂皮15克,沙姜6克、草果、丁香小量磨成粉准备)。
二、磨浆。先将黄豆洗净,用清水浸泡一昼夜(将豆子泡透),然后洗净,再将豆用石磨磨成浆备用。
三、过浆、煮浆。将两片毛竹扎成十字形状的支架,再把一块稀密适当的方形白布(白布尺寸根据需要的过浆袋大小确定)四头分别结在支架头子上,形成一个过浆用的袋子,过浆袋悬于空中(高度便于过浆者站着手摇即可),过浆袋下面置一口瓦缸装浆用,将磨好的豆浆舀入袋中摇晃滤渣。另外,支一大口铁锅于灶上,将滤渣后的豆浆倒入锅中,锅下用茅柴生猛火,浆煮开后,去掉浮在上面的泡沫,再用勺子舀入缸中冷却(10余分钟左右)。
四、点浆、凝固。浆温降至80—90℃时,即可用卤水(这里的卤水是指存放了一定时间的压豆腐时流出来的豆腐水,冬天时用前5-7天的豆腐水,热天根据情况用前一天的或更长一点点时间的豆腐水,好的卤水其色淡青,清澈透明)点浆,一般200斤浆用6-8斤卤水分三次点浆,第一次用2斤点浆,搅拌后定下来不成豆腐,再加入2斤第二次点浆,一般是2-3次就可完成点浆全过程。点浆时应注意均匀一致,按一个方向搅动,当浆出现棉花球一样的形状时停点。
五、上包。上包加压时先将凝固成棉花球状的豆腐打碎。上包用的定型用具为木制的豆腐箱,里面有可漏水的底板、压板、箱框。内设36格,一般每个格是5×8CM左右,格内放上一块同等大小上面打制有“全州五香豆腐干”字样的定型铁板(字向上放),在格内铺放一小块白色包布(能把格中豆腐包起来不渗漏),将打碎了的豆腐舀在包布上包好,把包好的豆腐包放在有字的定型铁板上,再盖上一块无字的定型铁板(包好的豆腐夹在两块铁板中间),待整个定型箱中格内豆腐均打好包盖上定型铁板后,端于一平展的平台上,加上压板,在压板上放一块压石(压石重量不一,最小的15公斤,最大的20余公斤,用青石打制,视出水情况,逐渐添加压石重量进行加压)去水(去水时间以定型箱底不再滴水即可)。
四、点浆、凝固。浆温降至80—90℃时,即可用卤水(这里的卤水是指存放了一定时间的压豆腐时流出来的豆腐水,冬天时用前5-7天的豆腐水,热天根据情况用前一天的或更长一点点时间的豆腐水,好的卤水其色淡青,清澈透明)点浆,一般200斤浆用6-8斤卤水分三次点浆,第一次用2斤点浆,搅拌后定下来不成豆腐,再加入2斤第二次点浆,一般是2-3次就可完成点浆全过程。点浆时应注意均匀一致,按一个方向搅动,当浆出现棉花球一样的形状时停点。
五、上包。上包加压时先将凝固成棉花球状的豆腐打碎。上包用的定型用具为木制的豆腐箱,里面有可漏水的底板、压板、箱框。内设36格,一般每个格是5×8CM左右,格内放上一块同等大小上面打制有“全州五香豆腐干”字样的定型铁板(字向上放),在格内铺放一小块白色包布(能把格中豆腐包起来不渗漏),将打碎了的豆腐舀在包布上包好,把包好的豆腐包放在有字的定型铁板上,再盖上一块无字的定型铁板(包好的豆腐夹在两块铁板中间),待整个定型箱中格内豆腐均打好包盖上定型铁板后,端于一平展的平台上,加上压板,在压板上放一块压石(压石重量不一,最小的15公斤,最大的20余公斤,用青石打制,视出水情况,逐渐添加压石重量进行加压)去水(去水时间以定型箱底不再滴水即可)。
六、烘烤。拿掉压石、压板等,将格内豆腐包一一打开,取出豆腐块,放上烘烤锅台(特制的平板锅),锅下生温火,保持锅温在40度左右,烤至豆腐块转黄色时,拿下来,趁热刷上五香粉。
七、晾干。将刷上五香粉的豆腐干,一块块放入特制的晾干绳上(用两根麻线串上算盘珠子,两颗算盘珠之间的双线中夹上五香豆腐干,如此重复串联,一根晾干绳上可串豆腐干20-30块),再挂在通风处晾干,整个程序完成后,制作出的五香豆腐干夹起来置于光线下呈透明状,豆腐干中间稍薄,厚度为0.8CM左右,上面的“全州五香豆腐干”字样清晰可见。豆腐干四方边缘处稍厚,一般在1.2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