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卤菜粉、牛腩粉、原汤粉、马肉粉、三鲜粉、酸辣粉、担子米粉等。
卤菜粉




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炸酥的五花肉,皮酥脆的好像能掉渣,肉软而不腻)、卤牛肉片、香肠、叉烧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再根据个人喜好加入辣椒、蒜蓉、葱花、各类酸菜等,搅拌入味。这种米粉吃起来呼呼作响,声色味俱全。
汤粉


把切好调味的猪牛杂,放入小铁锅中煮熟,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这种米粉味道十分鲜美。
醋水米粉
这是一种无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经济爽口,妇女特别爱吃,夏天最受欢迎。
马肉米粉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
起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中原后。挥师南下,下令在兴安开凿灵渠,连通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征战岭南,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然而南下征战的秦军多为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对于当时南方出产的大米很不适应,将士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军中的后勤官创造性地想出办法,把大米磨成浆,加工成像北方面条一样的米粉条。同时,把当地中草药如桂皮、八角等煎制成药汤,混合到米粉中一起吃、既达到了吃面条的口味,又起到了助消化、去瘴气、防瘟疫的作用。米粉饮食的出现,很快解决了秦军在征战过程中遇到的饮食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从此以后,起源于兴安的米粉饮食流传岭南各地和中原广大地域。民国之后又传播到港澳台、东南亚。如今,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桂林米粉已成为全球最响亮的饮食品牌,成为广大人们每日必吃的美食,桂林米粉香,发源于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