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文化
小时候爱唱:“碗儿糕,梆梆敲。又松软,又小巧。又香甜,又味道。大人十个还嫌少,小把爷吃完还想要。”唱着儿歌就站在漓江边的盐街家门口,望着长须飘飘的一位老者,挑着一个担子,一头的柴炉上架着一个扒锅,锅内放着三格竹蒸笼,蒸笼隔着竹篾盖子直冒热气;另一头竖着一只小木箱,上放一个竹盘,堆放着热气腾腾的碗儿糕。老者不时敲打竹梆,发出“梆梆”声,小巷里的娃儿们就随声争相买糕来了。
这种集色、香、味、声、形为一体的传统小吃,反映出我们这个文化城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底蕴。何时入桂?相传是明清时期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浙而来的。明末清初,一位江浙师傅得了重病,栖霞寺的浑融和尚收留了他,为感恩图报,临终前,该师傅把制作碗糕、水糕手艺传给了浑融,从此,碗糕、水糕就在桂林漓江边流传开来,一直到今天。
碗糕、水糕又名“梆梆糕”,发糕。用漓江水浸泡粘米,磨成半液体状(粘米以全州和漓江两岸出产的粘稻米为好),加蔗糖后盛于浅黄色小粗碗中蒸制而成,以加水的多少而成为碗糕与水糕。碗糕稍干,吃时清甜松口;水糕较稀,吃时甜滑易咽。两者的爽口、清香,还得之于漓江之水和“吃”漓江水长成的桂林粘米。碗糕是以小碗为模具,装原料蒸制而成,有咸甜之分。颜色鹅黄,口感暄、松、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传统的碗糕、水糕,除了流动的梆梆糕小贩外,桂林最正宗的有两家小餐馆:一家在花桥头(西),一家在花桥背(东)。每家店铺里有二十来副竹椅、竹桌,可容纳数十人同时进餐。每个店铺各置大瓦壶两个,大瓦缸一个,内装山楂茶免费供应。
两店传统做法是:碗糕、水糕现蒸现卖,设置柴火食堂式的大炉大锅,上放双层大蒸笼,十分钟可出笼碗糕、水糕百个左右。一般到普陀山、月牙山的游览者,多在此吃糕“过午”,吃后每人还带上十个八个,店小二特赠给一张荷叶包装,那糕香、米香、糖香与竹香、柴火香、荷叶香糅合在一起,进入口中,令人心醉,久久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