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碗糕(发糕)

习俗文化
  小时候爱唱:“碗儿糕,梆梆敲。又松软,又小巧。又香甜,又味道。大人十个还嫌少,小把爷吃完还想要。”唱着儿歌就站在漓江边的盐街家门口,望着长须飘飘的一位老者,挑着一个担子,一头的柴炉上架着一个扒锅,锅内放着三格竹蒸笼,蒸笼隔着竹篾盖子直冒热气;另一头竖着一只小木箱,上放一个竹盘,堆放着热气腾腾的碗儿糕。老者不时敲打竹梆,发出“梆梆”声,小巷里的娃儿们就随声争相买糕来了。
  这种集色、香、味、声、形为一体的传统小吃,反映出我们这个文化城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底蕴。何时入桂?相传是明清时期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浙而来的。明末清初,一位江浙师傅得了重病,栖霞寺的浑融和尚收留了他,为感恩图报,临终前,该师傅把制作碗糕、水糕手艺传给了浑融,从此,碗糕、水糕就在桂林漓江边流传开来,一直到今天。
  碗糕、水糕又名“梆梆糕”,发糕。用漓江水浸泡粘米,磨成半液体状(粘米以全州和漓江两岸出产的粘稻米为好),加蔗糖后盛于浅黄色小粗碗中蒸制而成,以加水的多少而成为碗糕与水糕。碗糕稍干,吃时清甜松口;水糕较稀,吃时甜滑易咽。两者的爽口、清香,还得之于漓江之水和“吃”漓江水长成的桂林粘米。碗糕是以小碗为模具,装原料蒸制而成,有咸甜之分。颜色鹅黄,口感暄、松、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传统的碗糕、水糕,除了流动的梆梆糕小贩外,桂林最正宗的有两家小餐馆:一家在花桥头(西),一家在花桥背(东)。每家店铺里有二十来副竹椅、竹桌,可容纳数十人同时进餐。每个店铺各置大瓦壶两个,大瓦缸一个,内装山楂茶免费供应。
  两店传统做法是:碗糕、水糕现蒸现卖,设置柴火食堂式的大炉大锅,上放双层大蒸笼,十分钟可出笼碗糕、水糕百个左右。一般到普陀山、月牙山的游览者,多在此吃糕“过午”,吃后每人还带上十个八个,店小二特赠给一张荷叶包装,那糕香、米香、糖香与竹香、柴火香、荷叶香糅合在一起,进入口中,令人心醉,久久难忘。
相关推荐
  • 永福香米

    永福香米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向商品化发展的。经过三十年的培育,涌现了永福香系列全区知名品牌大米产品。永福县是广西有名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2012年优质谷总产量10.5万
    象山 78271 浏览
  • 桂林永福龙山罗汉果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龙江乡龙山村是中国罗汉果人工栽培的发源地,种植罗汉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罗汉果生长的特定环境限制,适合种植罗汉果的地域较少,世界上70%的罗汉果产于
    桂林 98680 浏览
  • 临桂罗汉果

    临桂罗汉果为临桂特色农产品,也属广西特色农产品,已有100多年种植历史。主要产于茶洞乡,目前其它几个乡也开始种植。该果性凉味甘,清肺润肠,主治痰火、咳嗽、百日咳,对急
    兴安 24237 浏览
  • 阳朔糍粑

    阳朔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
    叠彩 69967 浏览
  • 阳朔粉利

    阳朔粉利是用上好大米细磨成浆,搓成小圆柱状,蒸至八成熟,取出晾干即成 。桂林阳朔粉利上市说要在冬季春节前后,吃时切成条状,配上腊肉、芹菜或 菜花、青蒜等烩炒装盘即可
    叠彩 59487 浏览